
1200多年前的公元805年秋天,时任衡州刺史的邹君迎来了大文豪韩愈。韩愈的到来,对于衡阳的文化界无疑是件大事,于是邹君欢喜异常,设宴于石鼓山上的合江亭,盛情款待。
何为合江亭呢?石鼓山地处蒸水与湘江交汇之处,放眼望去,石鼓山如一块碧玉般立于江心。再远处,耒水汇入湘江,形成一个非常宽阔的水面。唐朝衡州刺史齐映(公元787—791年)在此建筑了一座楼阁式建筑,取名合江亭。大约公元801年,时任衡州刺史的宇文炫扩建了合江亭。邹君在此接待大文豪韩愈,自然是觉得这个地方是衡阳最拿得出手的风景。
韩愈,世称“韩昌黎”,居唐宋八大家之首,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。公元803年韩愈担任监察御史,因刚正不阿,得罪权贵,公元804年春天被贬到广东阳山县,805年春获得赦免,调任江陵府(今湖北江陵县)法曹参军。在去江陵的路上经过衡阳,此时的韩愈自然心情大好。站在三江汇合的石鼓山上的合江亭,面对宽阔的江面,看着江水奔流不息,不由得胸怀开阔,心旷神怡,感慨万千,写下千古绝唱《合江亭》。
《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》
红亭枕湘江,蒸水会其左。瞰临眇空阔,绿净不可唾。
维昔经营初,邦君实王佐。翦林迁神祠,买地费家货。
梁栋宏可爱,结构丽匪过。伊人去轩腾,兹宇遂颓挫。
老郎来何暮,高唱久乃和。树兰盈九畹,栽竹逾万个。
长绠汲沧浪,幽蹊下坎坷。波涛夜俯听,云树朝对卧。
初如遗宦情,终乃最郡课。人生诚无几,事往悲岂奈。
萧条绵岁时,契阔继庸懦。胜事谁复论,丑声日已播。
中丞黜凶邪,天子闵穷饿。君侯至之初,闾里自相贺。
淹滞乐闲旷,勤苦劝慵惰。为余扫尘阶,命乐醉众座。
穷秋感平分,新月怜半破。愿书岩上石,勿使泥尘涴。
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中唐古文运动,并称“韩柳”。他的诗也受古文的影响,追求古拙险奇,常以散文、辞赋的章法笔调入诗,开创了李白、杜甫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流派。在中唐诗坛上,韩愈的诗别开生面,自成一家,号称“韩昌黎体”,对宋诗影响极大。这首《合江亭》基本上体现这一特点。这是一首排律,全诗一韵到底,一气呵成,气势雄浑,才力充沛,想象奇特,且诗句中还可以看出韩愈谦卑的为人态度。
起头这四句,就是典型的昌黎笔法。“红亭枕湘江,蒸水会其左。”韩愈在全诗的开头没有迂回,直述主题。合江亭是什么颜色呢?是红色。应该也没有现在的合江楼高。古人称一层为亭,二三层以上为楼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留下的诗词中有《合江亭》《合江楼》的区别。这是在于石鼓书院历史上多次遭遇毁坏,多次重建,有史料记载的就有八次之多,大概重建的时候合江亭的建筑形制有所不同。
韩愈来的时候估计建筑并不高,为合江亭。“红亭枕湘江,蒸水会其左。”红色的亭子犹如睡在湘江之中,蒸水从左边包抄过来。“瞰临眇空阔”这里用了一个“瞰”字,说明站在石鼓山上往前看,还是有一定的高度。“眇空阔”非常的空灵而又开阔。面对湘江,蒸水从左边包抄过来,前边又是耒水汇入,长期的冲击,形成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江面。“绿净不可唾”韩愈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修辞手法,夸张地抓住了水的澄碧清净的特点。他说湘江水之绿、水之清,不是说两岸的倒影如何映在水中央来反衬,而是用了一种心理感受来表现,以虚写实。江水之绿、江水之净到了都不能往里面唾口水。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大敬畏。湘江水之绿、水之清让人产生一种神圣之感,敬畏之心,把作者和读者都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。
韩愈的《合江亭》为石鼓山做了千年的广告,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。尤其是“瞰临眇空阔,绿净不可唾”两句,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。而合江亭亦因此又被称为“绿净阁”。
责编:罗亮华
来源:中共石鼓区委融媒体中心
石鼓区:聚焦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,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石鼓区:加快城市更新行动向纵深推进
石鼓区:聚焦商务及服务业高质量发展,精准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谢海蓉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
石鼓区:聚焦社会治理效能提升,系统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石鼓区:聚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,战略性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石鼓区:聚焦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,全局性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1533个岗位点燃盛夏求职热,“百日千万”招聘会架起就业金桥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