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雅石鼓 | 石鼓书院何以列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
2024-05-30 10:46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阳日报 | 编辑:罗亮华 | 作者:刘洁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1444

书院发展于唐朝,兴盛于宋朝。北宋书院上百所,南宋书院总数442所。经元明两朝的发展,到清朝全国有名可查的书院5836所。在历史上众多存在过的书院中,石鼓书院何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呢?究其因缘,还得从南宋大诗人范成大讲起。

范成大(1126—1193年),字至能,晚年号石湖居士。南宋名臣、文学家、诗人。他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,排名在陆游之前。其风格平易浅显,清新妩媚,用词造句工整华丽。其晚年所作组诗《四时田园杂兴》,堪称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。范成大的诗作在南宋末年就有很大影响,到清初影响更大,有“家剑南而户石湖”的说法。

1173年,范成大来到石鼓书院,感叹石鼓山的独特风貌,于是作诗《石鼓书院》。

《衡州石鼓书院》

[宋] 范成大

古磴浮沧渚,新黉锁碧萝。

要津山独立,巨壑水同波。

俎豆弥天肃,衣冠盛事多。

地灵钟杰俊,宁但拾儒科。

“古磴浮沧渚,新黉锁碧萝。”石鼓书院的石头台阶犹如浮在蒸湘二水的小洲上,刚长出来的小竹子就像是锁住了碧萝,互相交緾,一幅美丽景色。“要津山独立,巨壑水同波。”石鼓山正好位于蒸水和湘江汇合之处,且山只有一面通陆地,其它三面环水,山上有流水的沟壑与江水同波。在庾阐的《观石鼓》中也有对此的描写“绿涧漱岩间”。只是现在的石鼓山上已经没有这个景象了,我们只能凭想象了。

这首诗有山水之美,又有人文之盛。前四句写山水,后四句写人文。“俎豆弥天肃,衣冠盛事多。地灵钟杰俊,宁但拾儒科。”“俎”与“豆”都是祭祀时的礼器。书院除了教学、藏书,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祭祀。范成大在《石鼓书院记》中说,他的兄长在衡阳任衡州常平使时修建了石鼓书院中的武侯祠。这里以祭祀的借代方法,表明武侯祠的肃穆。后面两句表扬石鼓书院人杰地灵,青年才俊之多,并对学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。范成大是当时南宋朝廷重臣,来衡阳前曾出使金国,不辱使命。既然来到了石鼓书院,定是要对学子们讲讲课的吧。

山水诗到南宋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。从这首诗来看,颔联和颈联对仗非常工整,写出石鼓的山势之险,波声之大,武侯祠的规制之高,和吊唁的人之多。仅从修辞上就可以看出他用了对仗、夸张,还有借代的方法,技术非常的丰富。不愧于写石鼓山的第一诗作。

范成大所做另一首《合江亭》,更是把石鼓山比喻成春秋勤王的霸主,把蒸、湘二水比作奔命而来的诸侯,引人入胜。“石鼓郁嵯峨,截然踞沧州。有如古盟主,勤王会诸侯。蒸湘伯叔国,禀命会葵丘。敢不承载书,勠力朝宗周……我题石鼓诗,愿言续春秋。”

除了作诗,范成大又将其在石鼓书院的见闻记入《揽辔录》中。或许是文字太美,后人将其摘出以《石鼓山记》为名。节选供大家欣赏:

“十四日泊衡州,谒石鼓书院,实州学也。始,诸郡未命教时,天下有书院四:徂徕、金山,岳麓、石鼓。石鼓,山名也。州北行,冈垄将尽,忽山石一峰起,如大石矶,浸江中。烝水自邵阳来,绕其左,潇湘自零陵来,绕其右,而皆会于合江亭之前,并为一水以东去。石鼓雄踞要会,大约如春秋霸主,会诸侯勤王,烝湘如兄弟国奔命来会,禀命载书,乃同轨以朝宗,盖其形势如此。” 

这段文字不仅优美,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明确提出“天下四大书院”之说。

1179年,吕祖谦作《白鹿洞书院记》中也提有四大书院:“嵩阳、岳麓、睢阳及是洞为尤著,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”。此中无石鼓书院。南宋末年的王应麟谈论天下四书院,写了一篇很长的文字,得出结论与此一致。到了宋末元初史学大家马端临编纂《文献通考》时,有前后二说。卷四十六《学校考》中有“天下四大书院”:白鹿洞书院、石鼓书院、应天府书院、岳麓书院。至卷六十三《职官考》的“宋初四书院”则改成白鹿洞、嵩阳、岳麓、应天府了。 大概难以取舍,才导致一书二说的矛盾。

在“四大书院”之说盛行之时,还有“三书院”“五书院”的说法。在“三书院”中,石鼓书院从未缺席。最早提出“三书院”的正是南宋倡导书院运动的理学大师朱熹。公元1187年,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,称:“若此山,若岳麓,若白鹿洞之类是也。”之后公元1246年,吴泳在《御书宗濂精舍跋记》中称:“臣尝考国朝建立书院隶于今职方者三,潭曰岳麓,衡曰石鼓,南康曰白鹿洞,皆繇上方表赐敕额,盖所以揭圣范崇道规也。” 明确提出了“三书院”之说。“三书院”所指高度一致,从来就是:岳麓、石鼓、白鹿洞。这自然与朱熹相关。

“五书院”之说则是见于南宋吕大中的《宋大事记讲义》:“国家肇造之初……为书院者五,曰嵩阳书院,曰石鼓书院,曰岳麓书院,曰应天府书院,曰白鹿书院……今嵩阳、应天二书院邈不可考,而石鼓书院淳熙中得潘侯畤而复兴,岳麓、白鹿书院又得张、朱二先生主之。”此时宋已南下,北方嵩阳、应天府二书院已经沦为金人所统治,南宋仅存石鼓、岳麓、白鹿洞三书院,故“五书院”不过是“三书院”的扩展罢了。

无论是“三书院”,还是“四书院”“五书院”,越过门户之见,都是南宋书院建设者们树立的榜样和模范,都是当时所认定的宋初天下著名书院。我想石鼓书院有幸列入其中的原因有几个:其一、有811年吕温诗作《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》为证,石鼓书院为中国历史上创建的最早书院之一,更为“三四五大书院”最早者。其二、997年,李士真重创书院,宋仁宗于景祐二年赐“石鼓书院”匾额。其三、1173年,范成大作《石鼓书院记》,首提“天下四书院”之说。其四、1187年朱熹作《石鼓书院记》,首提“三书院”。

另外还有个重要原因,北宋灭亡,宋南下后,五岳中嵩山、泰山、华山、恒山沦陷,独留南岳衡山,而在南岳范围内的石鼓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貌,给诗人学者们留下深刻印象。那“两江流水抱孤岑”的奇崛突兀,那“仙洞危楼半出林”的神秘深邃,那山势之雄峻,水色之秀美,都为天下名山胜水之不可多得。 

石鼓区书院列入“天下四大书院”之一,实至名归。

责编:罗亮华

来源:衡阳日报

要闻
头条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